炭类+木质组合方案


炭类+木质组合方案

相聚齐鲁他乡亦有家乡情

日期:2024-02-25 03:17:50 作者: 爱游戏电竞app

  除夕(2月9日)这天,几名留学生走进青岛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与村民们一同写春联、剪纸、包饺子,感受浓浓中国年味儿。

  2月9日上午,年三十,在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德轩农旅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小西红柿挂满了枝头,“棚主”常承晓正忙着将成串的小西红柿轻轻剪下放进纸箱里。再过2个多小时,这些小西红柿就会出现在天津的一家大型商超,赶上节前的销售旺季。

  这是常承晓在德州度过的第2个春节。今年49岁的常承晓曾取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是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2019年,他通过新闻了解到德州市边临镇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迅速,便萌生了承包大棚的想法,从企业高管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

  钻进他的大棚,入口处设有一个蓄水池。常承晓蹲下捧起一把土说,“看我这大棚土壤是不是很松软?”他解释,由于冬天以浇地下水为主,土壤盐碱度高,“我在两尺深的地方铺了一层10公分厚的沙子,盐碱上不来,然后再铺设底肥增加肥力,对土壤进行改良。”

  虽然学历高,但在种地这件事上,常承晓没少犯难。还记得刚到这里时,种出来的西红柿光长个头却不酸不甜,可把他急坏了。常承晓跑寿光、上河北,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他偶然发现鱼粪水中有很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元素和微生物,而利用火山石的孔隙恰好能给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他便将鱼粪水通过火山石循环过滤作为底肥。在大棚外,他挖了一个直径15米的鱼池养鱼,通过管道,棚外的鱼池和棚内的蓄水池实现了联通。

  “化肥用量减少了,果子更甜了。”常承晓在藤上摘下一个果子递给记者,一口咬下鲜嫩多汁,九分甜一分酸,颇有小时候西红柿的味道。常承晓种的蔬菜水果在周边越来越畅销,去年他注册了火山石小番茄品牌,产品打入京津冀市场,年销量达33万斤。

  眼见快到中午,棚里的活基本结束了。“想请你们去我家吃团圆饭哩!”此时,姜洪涛掀开大棚厚厚的门帘走了进来,他在边临镇郭庄村干了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最早一批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近几年郭庄村和隔壁几个村共同成立了德轩党建联合体抱团发展,新建大棚数量已达到320个。“我请您可是有‘私心’的,如果我们种植的蔬果价格能和‘火山石’牌一样,就能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了。”姜洪涛笑着说。

  常承晓爽快地应了下来:“好啊!我再摘几个番茄,做个番茄炒蛋给你们尝尝。新的一年,希望我们大家的日子都能像番茄炒蛋一样,红红火火、有滋有味!”(贺莹莹 陈兰兰)

  左手定西宽粉,右手渭源牛肉,临近春节这几天,山东陇商农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琳带着自己销售的甘肃农特产品开始走亲访友,好为大家的年夜饭增加些西北特色风味。

  来山东近20年的张琳,已经数不清在这里过了多少个春节。“虽然爸妈不在青岛,但这么多年工作生活都在山东,我已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了。”张琳感慨地说。

  作为东西部协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聊起这些年在山东的创业经历,张琳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谢。张琳回忆道,自2016年青岛开始帮扶陇南,店里的生意有了明显起色。

  政府层面交流沟通增多,两地企业对接合作增多,展示推介的机会也在增多,这使得甘肃农特产品知晓度慢慢的升高。“有政府主导,区里市里各种展销推介活动都让我们免费参加,每年不下十场,确实帮我们打开了市场和销路。”张琳说,他要感谢东西部协作带来的机遇,也要感谢青岛当地政府给予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和补贴。

  除此之外,热情好客的山东人也是他要感谢的对象。张琳和记者说,经过多年相处,很多生意上的伙伴慢慢的变成了他的好朋友,工作生活上互帮互助,大家如亲人一般。

  从最初几十平方米的小门头,到如今200平方米的农特产品展销馆;从开始一年几十万元的销售额,到现在近千万元的规模,在青岛,张琳圆了他的创业梦。

  谈及未来,张琳说他将继续深耕山东,在现有基础上开拓青岛以外的山东省内市场,在销售产品的同时积极展示甘肃文化魅力和产业优势,让更多“甘味”农特产品走进山东千家万户,也帮助更多甘肃农户搭上东西部协作这趟“快车”,共同致富。(李媛)

  2月9日,农历除夕。在潍坊的干孙女家里,来自英国的温雅惠(英文名Eleri Wynne)和她的中国家人团聚在一起,迎来了她在山东的又一个春节。

  两个干孙女一个7岁,一个13岁,围在她身边,看晚会、包水饺。双手轻捏面皮,一个鼓肚大水饺跃然于温雅惠手上。到了晚上,手机也“忙碌”起来,天南海北的祝福接踵而至。“都是学生和朋友发的,我的学生遍布全国,现在很多都是知名的医学专家。”翻着微信,温雅惠嘴角不断上扬。

  71岁的温雅惠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在中国执教32年,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1998年以来,她先后在烟台大学和潍坊医学院(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教授英语。

  年夜饭饭桌上,一大家子举杯庆祝新年。温雅惠有个小心愿,她期待身体能迅速恢复起来,好再去农村支教。“我很想念那里的孩子们,他们很可爱。”卸任大学外教后,温雅惠常往农村跑。她不收一分钱,一人驱车近百公里去临朐山区上课,每周一次,有时会住上几天,去不同的学校。年近古稀后,因为身体吃不消,改成了两三周去一次。后来因为疫情,加上2023年做了手术,温雅惠好久没能去支教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怎么样了?她十分牵挂。

  对农村孩子的关注,始于她在甘肃执教期间。温雅惠发现农村来的孩子天资不差,学习刻苦,但英语始终赶不上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去!”温雅惠放弃了高校的优越条件和丰厚待遇,先后到山东、河南、内蒙古、湖南、湖北的五六十所中小学,到当地最偏远的学校,成了孩子们的“温奶奶”。

  支教一年后,温雅惠发现了新问题,英语教育学生的方式有些枯燥乏味,于是她开始自编教材。2015年,她编制的英语口语图书出版。“我希望这本书能对中国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我们不愿意你们落后!”在书中,温雅惠这样写道。她印了上万本,送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

  温雅惠对中国孩子的爱一直都是无私的,并不富裕的她资助过近百名中国学生。但对这些,她都不愿过多提及。

  满屏的新春祝福勾起段段回忆,温雅惠翻看着手机中的照片。在临朐农村,孩子们围着她比出剪刀手,冲着镜头笑;在一场婚礼上,她作为发言人上台发言,新郎的父亲是她的得意门生……从大学到乡村,温雅惠已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他们中最大的已经退休,最小的还在读小学。她只记得自己有很多干孙子、干孙女,他们都亲切地叫她“温奶奶”。(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