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余姚农民喜领“退休金”

日期:2024-03-08 12:53:37 作者: 爱游戏电竞app

  1月10日上午,四明山镇梨洲村56岁的傅凤兰大妈拿着市里统一发放的农民“退休金”存折,到市农业银行四明山办事处拿到了今年第一个月、也是出生以来第一次的210元“退休金”,傅大妈高兴得逢人就说:“自古以来,阿拉农民只有交皇粮国税的份,从来就没指望政府会给阿拉发养老金。和人民政府真好。”

  在梨洲村,有十多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参加农民养老保障的老人和傅大妈一样在1月10日前领到了“退休金”存折,傅大妈家原来是村里的低保户,按照我市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镇、村两级共补助她4000元,她自己也拿出了11900元,从今年1月份开始,她每个月可以领到210元养老金,自己再种点粮食、蔬菜,基本生活能保障了。“多亏有了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啊。”傅大妈说。

  从四明山区,到姚北平原,我市广大农民都像傅凤兰大妈一样收到了市委、市政府送来的这一新年大礼包,从今年1月1日开始,我市农民像城里的退休职工一样,只要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就可以按月领到“退休金”了,许多农民都说,自从盘古开天地,农民领“退休金”还是头一遭。

  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基层,蹲点调研的结果。半年前,在省委组织的“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百名县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中,市委书记王永康和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志文一起到革命老区梁弄镇东溪村蹲点调研,在田头走访农户时,王永康碰到了该村老农民何沛昌,何沛昌刚从山上挖笋回来,穿着一件粘满泥巴的褪色中山装,黑里透红的脸上满是岗头老松树皮一样的皱纹。在和王永康握手时,何沛昌粗大的手掌,开裂的皮肤,突出的关节,坚硬的老茧,以及手指上缠着的胶布给王永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凝视着何沛昌的这双手和这张脸,王永康心里忍不住一阵酸楚。

  随后,王永康来到何沛昌家,与何沛昌促膝谈心,在交谈中,王永康了解到,何沛昌已经74岁了,与72岁的老伴一起生活,四个儿子都是务农的,生活都很拮据,很难照顾到他们老两口。何沛昌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农业税都免了,孩子上学也不用交学杂费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也建立起来了,如今阿拉农民最大的心病就是养老。每每想起这些,夜里睡觉都不踏实。

  老农的话,深深触动了市委书记,是啊,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年人本来应该在家种花养草,安享晚年,但老农民们却仍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贴补家用。随行的东溪村党总支书记告诉王书记,这些年,村里老年人慢慢的变多,60岁以上有356个,其中70岁以上有235个。他们都缺少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低,无养老保障。

  东溪村蹲点调研,使市委书记的心和农民紧紧连在一起,也引起了王永康的思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很快,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0亿元,人均GDP达到5455美元,总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名列第18位。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未充分建立。在一次由市级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上,王永康了解到,目前,余姚市83万多人口中,有55万是农民,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3.4万,老龄化率高达16.2%,。老年人中,有近10万人在农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养老金,主要是依靠继续劳动和子女赡养维持生活。听罢这一些状况,王永康说:“百姓生活困难老无所养,那么地方经济发展得最快,也毫无意义。我们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就是要让财富增长惠及每一位群众。”

  今天的农民该怎样养老?这是市领导在下乡蹲点调研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通过多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市领导们在广泛听取了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指导有关部门十易其稿,最终制定了在现行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同时辅助实施对交不起保费的农民发放生活补助的暂行办法。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曾经在全省农村中实施“老农保”制度,其出发点是以失地农民为主要保障对象,参保者每人每月只领取20元。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老农保”制度明显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专家觉得,这项制度因没有政府投入,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我市实施的新农保制度一是灵活机动,标准可自由选择,缴费方式能一次性缴纳,未到年龄者还可以分期预交;二是上下贯通,既保证年龄段以上对象,又向年轻人敞开大门;三是政府兜底,建立了财政日常支付机制。其可持续性还表现在能轻松实现制度对接。参保者可根据真实的情况通过账户转存,转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过去参加“老农保”者可直接通过缴费多退少补的办法,转而加入这项新型保障制度。

  2007年12月1日,我市开始启动历史上首次、直接惠及近10万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办法。这项制度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低门槛、广覆盖、可持续”。

  按办法规定,我市凡年满16周岁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员,包括从外地迁入并取得本地农业户籍满7年者,都能参加养老保障。这一办法实行个人缴纳与财政拨款相结合,个人缴费与领取养老金标准分为三档:第一档一次性缴费21000元,每月领取养老金210元;第二档一次性缴费18000元,每月领180元;第三档一次性缴费15000元,每月领150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树刚和记者说,这三档供参保人员自愿选择,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者一次性缴清保费,缴费标准随年纪段上升而依次降低;未到60周岁或55周岁的男女参保者,可选择一次性预交或分期预交,所缴保费记入个人账户,并可以像在银行存款一样领取利息。

  这种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全市各地农民踊跃报名缴纳保障费,丈亭镇龙南村一位老大爷把原来用塑料纸包好放在石板底下准备养老的钱也拿出来参保。他说,钱放在石板底下夜里睡觉也不放心,还是参加农保好。到去年底止,全市共有11300人参保,其中选择第一档的有11051人,各档参保对象中,今年1月份开始能够轻松的享受的达11200人。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工作的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院教授何文炯认为,我市的办法充足表现了低水平、广覆盖的适度保障,农民养老保障低于我市早已实施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每月250元的标准,高于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50元的标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何文炯认为,在现有国情下设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定要遵循“广覆盖、保基本、低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只有低水平、渐提高,才能广受益、可持续。如果制度一开始门槛定得太高,再好的制度也是摆设。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俊也在一次会议中表示,将来保障标准会随着我市地方经济发展水准不断提高。

  泗门镇17个村中,共有845人参保,其中未到年龄段预交的就有7人,该镇水阁周村村民刘小毛说,我去年12月预交好养老保障费用后,今年4月份就到年龄段了,4月份办好手续,5月份就能够轻松的享受了。而该村农民王善新对参保则考虑得更长远:“将来如果土地被征用,可以直接转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如果进城务工,还可以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项制度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半拉子政策’,真正是为阿拉农民着想啊。”

  而对于那些想参保而实在无钱参保的老年农民,政府也出台了补助政策,除城镇退休职工外,对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以上的城乡农民及无业人员,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全市此类对象达42000多人,仅此一项,市财政年需要支出2500多万元。正因为有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保障,我市才真正的完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1月1日,在梁弄镇东溪村,满脸皱纹的何沛昌老人领到市委书记王永康送来的第一笔养老金后激动万分,紧紧握着王永康的手说,都说养儿防老,政府才真正是阿拉农民的“大儿子”啊。有了“退休金”,阿拉这批老年人往后就不用愁了,像吃了颗定心丸,夜里睡觉也踏实了。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副局长谢建明和记者说,这项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大的亮点就是政府财政兜底,市财政每年按不低于上年待遇支付总额的35%作为预算。预计,市财政每年需安排7000万元注入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及发放生活费。

  谢建明坦言,由于这项政策首次实施,不少农民还有疑虑,目前还有三种对象未参保:一是未到年龄段;二是持等待观望态度的;三是家庭很难,子女也无力资助的。

  一是参保划算不划算?大岚镇南岚村的沈老伯和记者说,按照他的年龄,每月已能够轻松的享受由民政部门发放的50元生活补助,而参保后每月50元的补助就不能再享受了,但他还是选了参保。“自己拿出1万元,每年可以领2500多元,四年就赚回了。现在社会这样好,我想活到100岁,以后全靠政府了。”沈老伯说。在兰江街道72岁的魏仰山家,儿子魏如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平时三兄弟每月补贴父母300元,二老各150元,按此标准到父亲80岁时,需要贴28800元;如果参保,父母年龄较大,按规定缴费实际数额降低,父母加在一起只要一次性缴纳13000元,这样一来,只需花不到4年的补贴钱,父母就可以同样领取每月150元的养老金,直到终身。

  二是百姓保费能否交得起?一二万元的保费,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一笔巨款。在东溪村,78岁的周保云就没有参保,因为手头没钱。对于这部分农民,我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配套办法是一个福音。这个配套办法规定,对全市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及城镇无业人员,由民政部门发给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此外,我市有关部门还在设计,通过社会救助和慈善基金等办法帮助困难群众一次性缴纳保险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市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老年农民比例会慢慢的高。

  三是养老金标准够不够用?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余烽在对全市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标准做反复测算后,发现我市农村老人月人均生活费支出约220元。在地处山区的东溪村,何沛昌过去每月生活费大约250元,现在选择了一档每月210元养老金的标准,加上儿子的贴补,他认为这些钱完全够用了。事实上,一些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年农民,粮食、蔬菜能够自给自足,养老金还能略有节余。

  四是财政能否承受?市财政局局长俞剑清说,按静态测算,市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注入,如果10万农村老人都参保,6年后保费资金将全部用完。但按动态测算,地方财政每年在增加,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就达到了63亿多,预计6年后财政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地方财政每年需为此支付1.2亿元,完全有能力承担。

  农民,这一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群体,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春来老树发新枝,成为和谐家园浓重的绿意。(华坤龚宁初江/文陈斌荣/摄)